•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170|回复: 0

    “金山”“银山”的绿色崛起

    [复制链接]

    515

    主题

    2

    回帖

    167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73
    发表于 2025-8-18 10: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巧合的是,滁州市境内就有一座“金山”和一座“银山”——在皖东西侧绵延不绝的密林深处,耸立一条横亘东西的江淮分水岭岭脊线。它宛如大地脊梁,将16万亩绿色山峦一分为二。南边是定远县所辖大金山,北侧为凤阳县境内大银山。
    这条岭脊线,不仅是地理的分界,更是自然的奇观。它将大金山与大银山分开,却也赋予它们独特的使命。大金山一侧,雨水顺着山势缓缓汇聚,往南汇入长江,向着远方奔腾而去;而大银山一侧,小溪同样沿着山势流淌,向北流进淮河,滋养着两岸土地。
    岁月悠悠,山水如画。这20年,也是大金山、大银山变化最大的20年。
    “目之所及是大银山,山峰那边是大金山。”8月12日,随着凤阳县大银山林场副场长马传广所指方向,记者极目远眺,发现这里的山体虽不高大,却以连绵成片的气势,勾勒出一幅广袤无垠的绿色画卷,呈现温婉而坚韧的动人姿态。
    “早年的光景,可不是这样。”就在记者沉醉于眼前的美景时,被一位老者打断了思路。他是大银山林场退休职工毕道刚,今年84岁。
    毕道刚回忆说,林场于1958年建场,并开始植树造林。整整一代林场职工,耗尽半辈子光阴,直到2000年左右,大银山绿化率才达到80%左右。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00年,大银山林场林业用地面积5075.47公顷,有林地面积3808.6公顷。
    “靠山吃山”的生活实在捉襟见肘,有的时候只能“砍树发工资”。“通过有计划的间伐,好的木材卖到淮南做矿柱,残次木料则送往滁州刨花板厂。”毕道刚说。
    “情况发生好转,也就是在2000年前后。”老人的儿子毕建峰接上话茬:“我记得当时政府有政策,我的理解是‘只准栽、不准砍’,同时对于国有林场发展指明方向。”
    毕建峰是一名“林二代”、大银山瞭望哨的防火员,他记得没错。
    2000年,滁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调研组,经深入实地考察、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研究后,出台了《滁州市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方案》,打破了国有林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采取分类经营、租赁、拍卖、承包等改革形式,盘活国有山场现有资产。
    2021年,又出台《滁州市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大力发展森林康养(科普研学)和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正是在这一改革思路的指引下,一度藏身大银山山谷中、以独特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奇幻景观的狼巷迷谷风景区,才得以从沉寂多年的自然景观中脱颖而出,被纳入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战略布局,逐步成为推动地方文旅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狼巷迷谷的开发,对于大银山林场最直接的实惠是,每年有200万元的山地协议租赁费用。这笔费用不仅为林场的日常运营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还用于林木抚育、病虫害防治以及生态保护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林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大银山的自然景观愈发迷人。空气清新、绿树成荫、山清水秀,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的理想去处。仅狼巷迷谷、韭山洞两个风景区,每年便吸引65万人次的客流量。
    大银山的生态优势,不仅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也让不少外地客商捕捉到商机。几年前,一位黄山客商来到卸店村,投资建设田园综合体民宿项目——卸店小院。古朴斑驳的石头路、石头墙、石头房,与干净舒适、功能齐全的室内空间,反差巨大又相得益彰;木栈道、紫藤架、小桥流水,与山林花草、田园风光浑然天成,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一时间,农家乐、乡村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览韭山仙境、听蛙鸣鸟叫、住特色民宿、尝生态果蔬,大银山已成为亲近自然、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很多村民利用自家菜园种植的时鲜蔬菜和深山老林间采摘的天然食材,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农家菜肴,吸引八方来客。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真正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
    沿着秀美的江淮分水岭彩虹风景道,一路向南前行。不知不觉间,滚滚车轮将我们带入定远县大金山的广袤天地。
    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栋建于1962年的苏联式建筑。山墙外醒目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赋予这片土地特殊的使命与担当。
    用实际行动担起这份责任的,就有安徽省“最美生态护林员”唐从清一家人。
    记者赶到龙头山护林点时,身材魁梧的唐从清,正好骑着摩托车巡林归来。浑身湿透的他,一头扎进房间、打开空调:“先缓一缓,等会儿还得继续。”
    受父亲唐学礼扎根林场将万亩荒山变绿荫的影响,唐从清走进大山坚守了30年。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唐从清的儿子唐伟退伍之后,同样选择回到家乡,投身祖辈用心守护的绿水青山。
    “守护山林,是我们一家人的使命。只要有我们在,这片绿色就不会褪去。”唐从清望着窗外的青山,语气坚定地说。
    他的声音透着一种质朴的力量,是对职业和使命的忠诚坚守。他目光如炬,仿佛穿透岁月,看到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洒下的辛勤汗水,也看到子孙后代在这片绿色中延续希望。
    就在这片青山脚下,一座青山水库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这块生态宝地上。
    每逢节假日,水面上波光粼粼,游船来回穿梭,游客们尽情享受欢乐时光。夜幕降临,一场美轮美奂的水幕电影在水面上拉开帷幕,光影交错间,讲述着这里的古老传说与时代变迁。水上餐厅灯火通明,一道道特色美食香气四溢,吸引着食客纷至沓来。不远处的萌宠乐园更是孩子们的欢乐天地,欢声笑语回荡在青山绿水间。
    “我结完婚就出门打工,在外漂泊整整30年,也就是今年才回家的。”现年52岁的胡友彩,是金山溪谷民宿的保洁员。“落叶总要归根。”她笑着说:“现在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工作条件也舒适,待遇也很不错,离家近还能方便照顾家人,这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
    “上个周末,光旅行团就来了四五批。”胡友彩告诉记者,因为大金山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很多人漫步于青山绿水间,欣赏着自然美景,感受着乡村的宁静,常常舍不得离开。不少游客干脆住下来,体验当地民宿,享受慢节奏生活。
    “树下种的是啥?”“藿香。”一位游客偶然发现的低矮植株,同样引起记者的注意。“这片80亩薄壳山核桃林地,套种约有10万株藿香。等到年底收获出售后,可为林场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大金山林场办公室主任周翔笑着说。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山林中,大金山林场为了进一步盘活资源、增加收入,采取林地外包租赁的方式,实现林地资源高效利用。一片片麻栎树、杨树等高大乔木的树荫下,套种花生、南瓜、山芋等低秆作物,栽植杜仲、藿香等中药材,饲养鸡、鸭、鹅等禽类。
    这种“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绿色产业发展新模式,不仅提高了林地综合利用率,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林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20年来,滁州大地上的大金山与大银山,从曾经的荒山野岭到如今的生态宝地,沧桑巨变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滁州人民坚决守护这片绿色家园,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力,让绿水青山永葆生机、金山银山持续生辉。
    编后:
    20年前,大银山林场“靠砍树发工资”,如今生态旅游风生水起,就连周边村民也吃上“生态饭”;大金山林场阔步迈出新步伐,林下种植、养殖模式盘活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从荒山野岭到生态宝地,“金山”“银山”这对“兄弟”用坚守与创新,让“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生动诠释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的现实路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