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马晨晨 9月1日晚,夜幕低垂,晚风微凉。来安县文化艺术中心门前人影往来,观众的交谈声与脚步声交织,让这里比往日多了几分喧腾。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联合打造的皖东首台原创大型音舞诗画《铁流东进》首演即将在此启幕。
9月1日,滁州学院CHZU室内合唱团和滁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表演混声合唱《烽火-歌颂篇》。 全媒体记者计成军摄 走进文化艺术中心大厅,观众席入口右侧,一块宽大的展板格外醒目。定远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藕塘烈士陵园……展板上罗列着新四军在皖东大地上的战斗足迹与峥嵘过往,吸引着观众驻足,为演出奠定了深沉而厚重的基调。
晚上7点30分,全场灯光渐暗,表演唱《我们的家园》以清澈童声开篇,缓缓拉开了演出的序幕。随后,女声自然汇入,与童声交织成歌,唱腔由轻柔渐至饱满,层层递进间,皖东大地宁静祥和的景象也随旋律铺展开来——“好一座青山,好一条碧水河,稻花香呀,蝴蝶停在上面,孩童追着纸鸢跑,母亲哼起旧歌谣。”歌声带领观众回溯往昔,勾勒出战火席卷前,家园岁月静好、烟火寻常的模样。
据了解,演出名为《铁流东进》,正是为了致敬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如钢铁洪流般向东挺进、奔赴皖东抗日前线的烽火征程。
8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家园的宁静,皖东大地饱受战火蹂躏。1938年,新四军奉命挺进皖东,逐步开辟抗日根据地。家国危难之际,皖东儿女踊跃参军,与子弟兵并肩作战,以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抗日长城,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整场演出以半塔保卫战烈士遗孤与孙子对话的情景为纽带,将“皖东烽火”“战地青春”“铁血之军”“山河铭记”四个篇章自然衔接,串联起皖东大地的抗战记忆。歌唱、舞蹈、讲述、诗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交融,让历史场景在舞台上得以生动再现,更让家国情怀、抗战精神借由歌声的激荡、诗词的深情直抵人心。
混声合唱《烽火—艰苦战斗篇》、二重唱《蒋家河口伏击战》、女声独唱《周家岗颂歌》等歌曲轮番上演,将观众的思绪带回那个烽火燃遍山河、精神永不磨灭的年代,在激昂的歌词与铿锵的旋律中,凝聚起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
伴随着急促的鼓点,舞蹈《半塔鏖战》拉开帷幕,舞蹈演员们手持步枪道具,一登场便吸引住全场目光。他们时而将步枪平举向前,仿佛正瞄准远处的敌寇,时而抵在胸前,就像是在和敌人近身搏斗。利落的动作与紧凑的阵型变换,将半塔战役中新四军战士浴血奋战、殊死抗敌的激烈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在沉静的陵园,一抬眼,我看见铭刻在大理石上的一句碑文:‘你的姓名不详,你的事业不朽’……”当表演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调念出这句话时,台下瞬间陷入寂静。配乐诗朗诵《姓名》,以凝练而挚诚的文字,歌颂那些在抗战烽火中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虽然很多烈士的名字我们无从知晓,但在我们心中,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该节目的表演者陈磊表示,在和平年代,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把这份不屈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
“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以原创大型音舞诗画《铁流东进》为礼,回望那段山河泣血的岁月,致敬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艺术总监王小伟告诉记者,为了策划这场演出,团队于去年10月启动筹备工作,专程前往我市各地的红色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采风,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与抗战史,创作出一个个饱含敬意与深情的节目。“希望通过这场演出,让深植于皖东大地的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中华儿女多奇志,民族精神永留芳。”《烽火—歌颂篇》的旋律奏响了胜利的凯歌,也为演出画上完美的句号。落幕时,不少观众还沉浸在震撼与感动中。来安中学高一新生王蕾激动地说:“看完演出,我深受触动,一个个场景将我带入峥嵘岁月,让我懂得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含义。我将不负韶华、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